專家表示,特色小鎮是產業、空間、金融、政策結合的新模式,要做一篇“用小鎮模式激活實體經濟”的大文章。
特色小鎮是具有明確產業定位、文化內涵、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平臺。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,而是產業發展載體;不是產業園區,而是同業企業協同創新、合作共贏的企業社區;不是政府大包大攬的行政平臺,而是企業為主體、市場化運作、空間邊界明晰的創新創業空間。特色小鎮興起就是這兩個原因:發展新興產業,一定是在某一個點上,星星點火式地來推動,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;另一個就是鄉村價值的提升,城市人的新選擇,這也是一種產業需求,對健康產業、旅游產業的需求。
現在問題是,一方面,在經濟疲軟的背景下,特色小鎮被部分地方政府寄予成為當地新經濟增長點的厚望,只要有概念就盲目推進。另一方面,在面粉貴過面包的現實下,稀缺的土地資源成為各個房企競逐的對象。而有著大量土地待開發的特色小鎮,自然成為房企眼中的“唐僧肉”。因此,應警惕特色小鎮被“房地產化”,警惕以發展特色小鎮之名,行房地產開發之實,最終出現“空城”。
特色小鎮源于“塊狀經濟”特點與新型鄉鎮發展理念的高度契合。特色小鎮是一種創新的城鎮化發展模式,目標是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。因此,政府在特色小鎮建設初期,應集中完善小城鎮功能,補齊城鎮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、生態環境的短板,加強較高質量的教育、醫療資源供給,擴展公共服務的范圍。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上,發揮政府財政資金“四兩撥千斤”的優勢,吸引社會資本參與。突出生態、宜居環境的營造,構建滿足工作、生活、休閑、學習、消費需求的安居樂業的生活體系;另一方面,要加大特色小鎮建設力度,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歷史文化資源,科學合理規劃建設,積極引入創新要素,不斷做強做精做優特色產業,注重點面結合,提高特色小鎮產業集聚、配套、融合發展的綜合實力,把特色的培育與發展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等密切結合起來。
特色小鎮可以是具有特色的建制鎮,也可以是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,但無論哪種模式都應以產業建鎮為核心內容,以產業鏈延伸為支撐。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,要差別化分類定位,引導發展。許多特色小鎮建設是以產業集群為依托的,但不同區域的產業集群在性質、內容和發展階段等方面的情況不盡相同,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層次往往還不高。在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情況下,如果要求無差異地將特色小鎮全部打造成“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”難度極大,甚至不顧實際“下指標、鋪攤子”現象有可能再次出現。而特色小鎮建設要避免可能出現“短板”,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:用差別化分類定位,引導特色小鎮高品質發展;以促進民生為首要目標,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;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,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。
(來源:證券時報)